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3

不求甚解,可以嗎?

端午節在尖沙咀海傍的無人機燈光表演,事後廣受網民嘲笑俗氣、像長輩圖等,屈原「現身」在空中飄更讓我覺得是其於死忌顯靈,很是詭異。 我在臉書轉發了ReNews的報導,想不到有人會點讚,而且是一個多年沒見的外國人,我納悶她究竟喜歡什麼、知否「到底發生什麼事」,只可猜想是她從沒見過用無人機砌出漢字,欣賞此藝術吧。 我在港大工作時,有國內同事有次跟我路過英皇書院時,對我說他對那學校沒好感,因為他討厭楊受成。我聽了先是心中有點驚訝,但沒流露出來,並笑着解釋道:英皇是英國國皇的意思,英文叫King's College,是政府辦學,跟楊受成的英皇集團一點關係也沒有!那同事沒意會背後的殖民史,更與搞娛樂事業的公司穿鑿附會,不過不應嘲笑,我反而覺得其不把自己困於校園、留意附近社區之精神可嘉(很多港人一向覺得國內人來港後往往不踏出自己人的小圈子呢)。 文藝創作和社會/社區的形成,固然與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但評析時又是否完全不可抽離背景呢? 近年對香港流行曲的評論(尤其對當紅的鏡仔),時常着重「咬字」,例如姜濤最新的《DUMMY》就獲多人稱讚咬字清晰聽得明歌詞。歌手追求發音清晰,固然對歌唱是有好處,但如以發音不清就批評歌曲又會不會太輕易抺殺了整個作品?世界音樂如此多元,不懂外語是否就要封閉自己不接觸其他地區的音樂?而就算我們這些外國人聽得懂外語歌詞,我們大概也不夠資格評論歌手咬字是否清晰標準吧。正如閱讀文字作品,讀者又會不會因為不明白其中幾個字的意思而認為作品不值一讀?又如果對作品的評語只是「用字淺顯易明」,除非是兒童書,不然作者也會啼笑皆非或覺得膚淺吧? 不求甚解,原意是要領會大意而不必着眼於字眼之意思,到今天則演變成不深入理解。了解相關背景,明白作品的細節,固然定品評和鑑賞甚有裨益,但現實中大家受時間和個人知識所限,往往只能對背景資料簡單了解、略知一二,只可看到事物較表面之處。然而,不完全理解創作背後的原意,也不一定妨礙受眾對其之欣賞和評價;不完全理解一地的歷史,也不全然妨礙人們對當地建築、規劃等表達讚賞或提出疑問。聽歌不要執着要求歌手字正腔圓,歌詞大意聽一兩遍一般都可明瞭大概,就算不想深究歌詞,旋律節奏等也可以是欣賞音樂的切入點。不過話說回來,無人機燈光表演,如果主辦者用心思考主題和舖排,再在字體設計下功夫,同時彰顯漢字的內涵和美學,豈非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