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無綫電視事隔多年再度製作並播映《超級無敵獎門人》,由主持人至各環節,原封不動再次呈現給觀眾。電視觀眾似乎不介意,收視率有好成績(雖然收視率今時今日有仍有多少代表性是有爭議性,但最少能反映同一班觀眾之中的趨勢),證明「翻炒冷飯」很合不少人的口胃。儘管有無綫前主播最近抖出該台綜藝製作人員不思長進的心態,但單看《獎門人》收視率也會難怪製作人會作出「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點子不怕舊,最重要受落)的結論了。

另一台viuTV最「新」的自家電視劇《I Swim》(播出已接近兩個月),網上對其劇情批評不少,其中有評論指劇情不真實,例如名校學生不會因學校輸掉游泳比賽而私人用鐵棒攻擊對賽學校的學生、師生戀佔據劇情之餘也嫌牽強。相信批評者求學時,定有面對過作文的老大難,就是寫記敍文時——例如記水運會——如何在真實的背景中寫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有些情節,就算沒經歷過或目睹過,如果有可能發生的,又或非完全不合理的,為何不能寫?如師生戀不可能發生就不會有相關指引,敗方球迷賽後騷亂發洩更是偶有聽聞吧。加入相關情節於劇情中,佈局、比重固然可作斟酌,但一定不是錯誤,不然就會像把一篇記水運會的記敘文,變質成一篇平鋪直敘的校報新聞了。

特首李家超早前就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出席諮詢會,他其中一個評語,就是「完全很破格的話,在這方面暫時未有極度破格的東西,反而我現在想有否新思維。」說實話,以香港目前的環境和氛圍,期望人民會提出「極度破格的東西」,倒是個頗破格的想法,相信為政者,應不難了解為何民間不能提供突破的原因,但破解此困局,卻非全可由其主宰。

港人素以靈活善變自居,但生活中對新事物或天馬行空思想的狹窄接受程度(由電視劇至社會對非主流的一般偏見),乃至社會層面的食老本和欠缺新思維,卻與「善變」的精神背馳,更會為香港拖後腿。不破格,無突破,換來的只有整個香港社會的破落。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吉隆坡(2)——離不開食

到吉隆坡旅遊,有什麼好做? 當然是入鄉隨俗,吃個飽!當你見到宜家家具店餐廳佔用兩層樓面,你也不禁懷疑,馬來西亞的宜家主要賣家具還是食物! 就算是到宗教的地方遊覽,食也是重要的一環! 其中一天我們到市邊錘的黑風洞(Batu Caves),那裡的重點是272級七彩階梯和梯頂的山洞。走進山洞,地面的嘈音和熱力頓然被清幽和清涼取代,很是洗滌心靈。不過到走回到山下時,看到很多人都輪着買新鮮椰子水,我也覺得,滿足心靈後也應滿足口福,給自己買一個即場砍開的椰子喝。 另一天的行程是到一小時車程外的雲頂高原作一天遊,除了山上的花花世界,山腰的岩水寺也同樣可以讓人暫時拋離現實世界,都是值得參觀。坐長途巴前往的雲頂高原要轉乘吊車登頂,但正值新的登山吊車年度維修,不可以直接搭吊車到岩水寺,唯有搭舊吊車到山頂後雇計程車前往。一口氣登頂,愈靠近山頂愈見到更多的雲霧飄過,雲頂此名果然起得沒錯! 下山時霧更濃 建岩水寺的人,真懂得選址,在山腰,背靠雲頂,面向山下,盡收大地精華以及四周山色。寺廟之地,有齋菜吃絕不為奇,但此地還可容下其他小食、 星巴克咖啡甚至榴槤攤檔,我也把握機會買一個新鮮榴槤現場吃,在寺的安寧中盡享榴槤香濃又香滑的精華! 回到雲頂高原,食的選擇則更豐富。不過我這次做資料搜集可算失策,查看多個英文網頁皆寫雲頂美食匱乏,甚至應該在山腳搭吊車的鎮填肚才上山,所以根本不知雲頂有什麼非嚐不可的食肆,而且我們剛上到山沒多久便覺肚餓,但因相信資料,連美式炸雞也光顧(雖也點了些有當地特色的食物),真令我們後悔。我不禁懷疑,那些評論是誰寫的,這麼離譜! 雲頂眾多食肆之一 雲頂除了吃,玩樂選擇也非常豐富,全集中在纜車站的大樓。我小時候已聽到什麼歌手到雲頂登台表演,所以那天也看到好幾張演唱會海報。喜歡碰運氣的,那裡有賭場,我們坐長途巴士時也聽得出有兩個上年紀的正有打算進賭場玩一下。此外,大樓有一個敞大的室內遊樂場,商場內名店琳琅滿目,消磨一整天甚至兩三天也沒問題。要住宿的話,雲頂有家號稱最世界最大、有最多客房的酒店,正反映旅遊業有多發達了。

不求甚解,可以嗎?

端午節在尖沙咀海傍的無人機燈光表演,事後廣受網民嘲笑俗氣、像長輩圖等,屈原「現身」在空中飄更讓我覺得是其於死忌顯靈,很是詭異。 我在臉書轉發了ReNews的報導,想不到有人會點讚,而且是一個多年沒見的外國人,我納悶她究竟喜歡什麼、知否「到底發生什麼事」,只可猜想是她從沒見過用無人機砌出漢字,欣賞此藝術吧。 我在港大工作時,有國內同事有次跟我路過英皇書院時,對我說他對那學校沒好感,因為他討厭楊受成。我聽了先是心中有點驚訝,但沒流露出來,並笑着解釋道:英皇是英國國皇的意思,英文叫King's College,是政府辦學,跟楊受成的英皇集團一點關係也沒有!那同事沒意會背後的殖民史,更與搞娛樂事業的公司穿鑿附會,不過不應嘲笑,我反而覺得其不把自己困於校園、留意附近社區之精神可嘉(很多港人一向覺得國內人來港後往往不踏出自己人的小圈子呢)。 文藝創作和社會/社區的形成,固然與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但評析時又是否完全不可抽離背景呢? 近年對香港流行曲的評論(尤其對當紅的鏡仔),時常着重「咬字」,例如姜濤最新的《DUMMY》就獲多人稱讚咬字清晰聽得明歌詞。歌手追求發音清晰,固然對歌唱是有好處,但如以發音不清就批評歌曲又會不會太輕易抺殺了整個作品?世界音樂如此多元,不懂外語是否就要封閉自己不接觸其他地區的音樂?而就算我們這些外國人聽得懂外語歌詞,我們大概也不夠資格評論歌手咬字是否清晰標準吧。正如閱讀文字作品,讀者又會不會因為不明白其中幾個字的意思而認為作品不值一讀?又如果對作品的評語只是「用字淺顯易明」,除非是兒童書,不然作者也會啼笑皆非或覺得膚淺吧? 不求甚解,原意是要領會大意而不必着眼於字眼之意思,到今天則演變成不深入理解。了解相關背景,明白作品的細節,固然定品評和鑑賞甚有裨益,但現實中大家受時間和個人知識所限,往往只能對背景資料簡單了解、略知一二,只可看到事物較表面之處。然而,不完全理解創作背後的原意,也不一定妨礙受眾對其之欣賞和評價;不完全理解一地的歷史,也不全然妨礙人們對當地建築、規劃等表達讚賞或提出疑問。聽歌不要執着要求歌手字正腔圓,歌詞大意聽一兩遍一般都可明瞭大概,就算不想深究歌詞,旋律節奏等也可以是欣賞音樂的切入點。不過話說回來,無人機燈光表演,如果主辦者用心思考主題和舖排,再在字體設計下功夫,同時彰顯漢字的內涵和美學,豈非更妙?

Newborn, new experiences (1) 新生兒,新體會(1)

The birth of our daughter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marks a new chapter and brings about new life experiences for me and my wife. 小女9月底出生,為我和太太揭開人生新一章,也帶來新的體驗。 Mum was admitted to a nearby public hospital for the birth. The maternity ward is a lifely and buzzling place, subdivided into many rooms occupied by up to 4 mums and their babies at a time. Visiting hours is from 08:00 to 20:00, and up to one person can visit at one time and two different people each day. These limitations are part of the hospital's covid policies when the rest of the society has moved on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 apparently there used to be no limit to visitations before covid, so a dad could in fact accompany the mum and baby all night long. One long-lasting impression from the maternity ward was the symphony of baby cries in which all babies took their turns to join including mine. Calming down the baby was almost impossible in this ambience and was very tough on mum especially when she was battling her